独立"民办刊物"

在一间私人公寓中生产民办杂志

独立杂志

据称,当时在北京和许多其他城市有大约一百多种期刊,均是独立于官方刊物而存在的。它们之中有些杂志仅办过几期就停止了,有的则坚持了两年多,虽然当中因为政治因素偶有间断。

徐文立(《四五论坛》)使用油印设备

在一个私人寓所打印杂志

几乎所有这些出版物都使用“油印”这种最简单的复制技术(就跟我们以前的校报或大学剧本一般)。

文本是用手(极少数使用了打字机)刻到油印设备的蜡模上——所谓油印设备大多数情况下仅仅是一根可以活动的木制或金属框架。使用一个橡皮滚筒将油墨通过蜡模印在纸上,然后逐页印好之后,再成册装订。

这种生产过程通常在私人公寓进行,同时举行编辑会议。印刷设备往往就在床边。

大量的纸张和油墨并不容易买到,需要他们从办公室或者学校想办法获得,中文的打字机则仅在国家机构才能取得。这一影片记录了1979年6月徐文立如何制作杂志《四五论坛》

情况也显而易见,这样的操作方法最多只能生产几百本杂志,而且生产质量往往难以保证。《北京之春》杂志是唯一一家曾有一次在机关干部人员支持下使用正常印刷机印刷过一万册的杂志。

订阅与直销

《四五论坛》的订阅卡,上面留有徐文立的私人住址

新的期刊被竞相阅读

在北京,这些杂志主要在民主墙前进行售卖,新的一期出来之前会用海报形式提前一两天进行宣传。

其中一份杂志往往会直接贴在民主墙上,专为那些没法再购到杂志的读者准备。

也提供了订阅系统,杂志会在全国各独立杂志社之间进行交换阅读。

售价(通常是0.5元)往往比官方出版物贵一些,也通过这种方式寻求买家和订阅者的经济支持。外国人购买杂志的费用则通常倍增(大约在5-10元之间)。

并非所有这些期刊都引发了政治争议,一些文章内容读起来甚至微不足道,没有什么意义。

然而,报道和辩论的质量则各有侧重,一些期刊以及它们的编辑们也迅速成为民主运动的中心政治喉舌。

《四五论坛》杂志

1980年11月《四五论坛》出版最后一期

徐文立的《四五报》和刘青的《人民论坛》原本是两个杂志。

二人在1978年11月决定将其合二为一,创办一个新的杂志,发行十八期,到1981年结束,成为民主运动中最长寿也最有影响力的刊物之一。

徐文立很快也成为改革“温和派”的代言人,试图避免与体制的对抗,并相信中国社会主义改革的可能性。

《四五论坛》杂志虽然反对魏京生将邓小平批判为“独裁者”的激进文字,却在魏被捕之后投入了要求释放他的行列之中,并于1979年9月发表了魏在法庭上被偷录下来的自我辩护辩词,被海外传媒纷纷转载。

该刊物将自己定位为保护公民权益,争取更多民主,但对启蒙社给美国总统卡特写“公开信”又进行了批评。

《探索》杂志

1979年1月《探索》杂志创刊号

1978年12月15日民主墙上出现了一张被高度关注的大字报,题为《第五个现代化》。

魏京生,当年年仅29岁的电工(出身于高干家庭)提出了“四化”(工业、农业、军事、科学)之外的又一个现代化功能,即政治民主化。

被这一海报的辩论所鼓舞,他创办了杂志《探索》。它成了民主运动中一个更为激进的群体喉舌,对中国的共产主义制度提出了质疑。

杂志的第一期基本就是关于“第五个现代化”的文章,随后的几期则聚焦于人权、平等和中国的政治狱。

1979年3月25日,在宣言文章《要民主还是要新的独裁》中,魏京生攻击了邓小平,称其为像毛一样的“独裁者”。

几天之后,魏京生被捕,而他的同僚们则继续出版了几个月的杂志。

《今天》杂志

由艺术家黄锐设计的《今天》杂志的封面

该杂志的第一期英文标题还写的是“The Moment”,在重印的第一期和接下来的所有版本则都标注了英文标题“Today”。

杂志代表独立艺术家和作家,其创始人包括作家芒克、北岛和画家黄锐。

杂志早期的版本总是带有艺术家们的特别制作的作品,比如马德升或曲磊磊的木刻版画原作,就分别贴在每一份杂志上。

《今天》杂志主要刊登短片小说、诗歌和文学批评,从内容上与政治导向的杂志划清了界限。

除了有当时中国少有的外国文章如格雷厄姆•格林(Graham Greene)或海因里希•博尔(Heinrich Böll)的翻译被发表在杂志里,还为中国几位不为人知的前卫作家提供了空间,在几年之后,他们就被视作当代最著名的作家:比如多次被诺贝尔文学奖提名的诗人北岛,顾城以及朦胧诗的开创者舒婷。

1980年《今天》出版最后一期,也是第9期,1989年该杂志在挪威重新发行,自2003年始,北岛继续在香港主持该文学刊物。

民主墙上的《今天》杂志第4期(1979年6月)

《北京之春》杂志

唯一专业印刷版的独立期刊(《北京之春》第一期)

 

该杂志与共产党内部的改革派,尤其是共青团关系密切。

杂志主要员工包括周为民和物理系学生王军涛,都曾短期入驻团中央委员会。《北京之春》甚至有一期在官员的帮助下,发行了专业印刷版本,且印数达到10000册。

虽然杂志曾试图有目的地与共产党内改革派官员包括胡耀邦在内进行合作,但它与其他人,尤其是激进的出版物则保持距离。

就内容而言,都是改革派主导的政治话题,比如在文革中被迫害致死的刘少奇的平反问题,或对毛泽东理论还应继承多少的问题。

此外,该杂志还刊登了一些文学方面的文章,比如其中一篇匿名作者的未来小说《可能发生在2000年的悲剧》就描绘了中国所有改革均失败,并最终导致党内斗争的图景。

从1993年始,纽约出现了一份同名的中国杂志,英文标题为“Beijing Spring”,成为了流亡海外的民主运动的主要喉舌,并部分采用原本为中国独立期刊撰写文章的那些作者的文章。

如今,该杂志还有网络版本。

1979年6月民主墙上关于杂志新一期发行的通知

其他刊物

《中国人权》一期的内容目录:这里可以直观地体会到印刷质量有多差

在民主运动之初,任畹町就创办了《中国人权》杂志,发表了19项中国人权宣言。

来自贵州的黄翔那群人则在北京创办《启蒙》杂志。

《群众参考消息》则取自官方报纸《参考消息》仅服务高层官员,普通民众无法阅读的事实而创刊并命名。

此外还有一份杂志《沃土》也是以文学和社会批判为导向,该杂志的一位编辑是1980年获得北大地方选举胜利的胡平,《沃土》上发表了《论言论自由》一篇长文。

各省份的独立刊物

山西太原市的《风帆》杂志

在北京出现第一份民主期刊之后,许多省份的城市也出现了独立期刊,通常印数有限,且基于艰难的通讯情况,其内容质量不能尽如人意。

最为活跃的情况在广东省(广州市),前“李一哲集团”的成员(主要是王希哲)在1979年获释之后马上投入了民主运动。 最有名的一些期刊要数《人民之声》《人民之路》了。

《人民之声》在上海创刊,在武汉则是《钟声》,杭州是《浙江之春》,青岛是《海浪花》,太原是《风帆》,天津是《渤海之滨》。这些期刊也对整个民主运动起着跨区域的重大作用。

法国汉学家、前使馆工作人员白天祥(笔名 Claude Widor)在1987年统计了民主运动期间在中国各省份的有名期刊,大约有超过30个城市100多种独立期刊存在。(详见书籍《The Samizdat Press in China's Provinces, 1979–1981: An Annotated Guide》,编纂者 Claude Widor,Hoover 出版社书目系列第70号,Stanford CA,1987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