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天安门广场的“四五运动”

人民英雄纪念碑(1976年4月)

以务实著称的周恩来总理突然离世几周之后,1976年的清明节,成千上万的北京居民前往天安门广场,悼念于1月8日辞世的周恩来。

这纯粹是一场自发性的游行,大学院校和大型国有企业的官员组织了集会,但是参加人数的众多自然是人民群众情绪的真实反映。

参加者携带白色纸花和花圈,并将其放置在位于天安门广场正中央的英雄纪念碑。英雄纪念碑是纪念革命烈士的地方。奥地利留学生马丁(Martin Krott)于1976年初用他的8毫米 ("Super 8") 摄影机记录了北大校园以及天安门广场发生的这些事件。

标语和短诗都被献给了辞世的周总理,但是或多或少的也体现了对于领导阶层的毛泽东及其激进的盟友们的广泛不满。

几乎所有公开的大众的愤怒都聚焦于毛泽东的妻子江青身上,她被质疑想通过毛的重病获取成功,就像唐代女帝武则天一样。  

周恩来——敬爱的总理……

因为周恩来的逝世而带来的悲恸看起来是真实的,很多人都把他视作毛及其激进的教条主义者的温和的对手。

但是通观周恩来的政治生涯,他一直是毛泽东制度的忠诚伙伴,即便在文化大革命中,他也一直站在毛泽东那一边。70年代初,历经多年的社会政治混乱,让中国在国际上处于孤立状态,周恩来被视作让中国重新正常化的几个重要步骤的主要幕后推手。

因此在许多中国人眼里,周恩来意味着实干的态度,以及对经济发展与对外开放的优先考虑。  

……务实的现代化推手

"Geliebter Ministerpräsident Zhou, wir behalten Dich ewig in Erinnerung"

在周恩来与基辛格的努力下,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这一历史性动作,发出了一个明确的信号,表明中国对与西方的更紧密联系感兴趣。北京的务实主义者确信中国需要和平的国际环境以达成经济、福利目标,并追赶国外的技术发展。

1963年周恩来也是第一个使用了“四个现代化”的提法的人,表明政治应该给予经济以优先发展权,而不是仅仅从思想上激发大众运动。1975年,在他最后一次出席人民代表大会的时候,再次重申了这一提法。

历史的暗指

四月份的头几天已经有无数人来到天安门广场,好像是为了对1月份官方葬礼那有些压抑的悲恸情绪提供一个补偿的出口。 大多数人也只带上了之前由官员们分发的简单标语,诸如“敬爱的总理”周恩来“永垂不朽”之类的。

一些参与者则自己订制了标语,声称反对各个历史时期的“皇帝”、“独裁者”或“暴君”。有些人则在英雄纪念碑的外墙上贴上专门写作的诗歌,还有一些大胆的人则大声朗读他们的标语,表达他们对中国未来的担忧。

1976年4月初的天安门广场。 这张著名的照片由女摄影师罗小韵所摄,拍的是北京红旗越剧团导演李铁华。在官方的记录中,他还是被描述成“首钢工人”。(《四五运动纪实》,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3月)

当局的反应

警察和民兵在天安门广场(1976年4月)

尽管“悼念”周恩来很大程度上是由党的官员自己组织和指挥的,抗议运动还是迅速失控。尤其是很多参加者都用历史人物对“专制主义”和与毛泽东联系紧密的党干部进行了批评的暗示,这让领导阶层极为不满。在4月4日和5日夜里,秘密武装撤走了英雄纪念碑的标语和花圈,这极大地激起了第二天早上到达天安门广场参加悼念活动的人民的不满。愤怒的抗议者包围了一些政府大楼,天安门广场也发生了暴力冲突事件。

武装民兵被动员对抗议运动进行镇压,并成功在当天分散了抗议运动。一些主要的活动分子被捕,一些人受伤甚至死亡,但是具体细节至今不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