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 启蒙社》

边远省份的艺术家们

1978年10月贵州《 启蒙社》的成员在北京( 左二黄翔)

1978年的最后几个月,中国西南省份贵州省贵阳市聚集了一些年轻的文化社会圈子的人,成立启蒙社。启蒙社的名字则源于后来被马克思和恩格斯所继承的欧洲十七十八世纪基于理性的进步概念。社员有几十人,一部分是前红卫兵,另一部分则是文革前和文革中的政治上受迫害者。

他们中的一些人于1978年秋末乘火车前往北京,以跟进关于计划中的改革和即将发生的政治变化的最新消息。10月11日,他们出版了第一本民刊,名字毫无意外地取为《启蒙》。这份民刊中主要登载了组诗《火神交响诗》。

作者是启蒙社的核心成员,于1941年出生的黄翔,出于政治原因多次入狱。其父是前国民党将军,被共产党处死。1978年11月24日,他在天安门广场附近的一面长约60米的墙上贴上了他的诗歌。在介绍部分,启蒙社成员李家华写道要结束“数千年的父权制度”,尊重宪法赋予的公民权利。在它旁边,视线可见范围内,就是刚开设不久的毛泽东纪念堂。而他们就在这里宣布成立启蒙社的北京支部。

黄翔是第一个公开发表言论攻击毛泽东的人(他认为对毛泽东的评价要三七开,百分之三十是好的,百分之七十是坏的),而且他也要求对文化革命进行重新评估。1月份,启蒙社向美国总统卡特写了一封公开信,要求他更多关注中国人权问题。

北京方面的反馈

1978/9年贵阳街头的大字报

由于其早期运动,启蒙社成为了民主运动和北京民主墙的联合发起方。后面的几个月里,该社则几乎没有发挥作用,一方面是由于个性差异一部分人从启蒙社里分离出来成立了解冻社(名字取意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期苏联的“去斯大林化”时期),而且后来还出版了民刊杂志《解冻》。 北京的政治领导人对民主运动的早期活动分子颇感兴趣。

1979年初,《人民日报》的两个记者,周修强和王永安前往贵州,与这些活动分子进行了对话,并写了内参,将启蒙社的背景做了介绍,内容极具批判性,但也足够详尽和客观。2012年这份报告出现在互联网上